今年以来,运搬工区立足矿井发展实际,将技能提升与人才培养作为破解工区管理瓶颈的关键突破口,通过创新培育机制、搭建成长平台、深化实践应用,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、专业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。
创新培训体系,夯实技能根基。 该工区突破传统“填鸭式”培训窠臼,构建“理论奠基+线上拓展+实操强化”三维立体培训体系。在理论教学方面,邀请业务部室专家与技术骨干联袂授课,围绕单轨吊标准化操作、电机车故障精准诊断、地轨运输系统智能优化等专题,结合矿井辅助运输复杂工况,深入解析技术原理与操作规范。实操训练依托充电硐室、维修车间、轨道实训基地三个平台,真实还原锂电单轨吊设备维保、电机车拆检维修、十采提升运输等作业场景,让职工在“实战”中锤炼设备拆装、应急处置等核心能力。线上学习则借助智能移动终端,通过微课视频、三维动画等多媒体资源,实现“掌上学习、随时提升”。
针对职工差异化发展需求,该工区实施“量体裁衣”式培养方案。坚持把新入职员工纳入“名师带高徒”计划,由技能大师一对一指导,快速掌握岗位要领;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则参与“技能跨界”培训,通过多岗位轮训实现“精一技、会多能”的复合型发展。
搭建竞技舞台,激活人才潜能。为营造“比学赶超、争先创优”的浓厚氛围,工区创新开展“技能擂台”系列活动,精心设计电机车精准操控、单轨吊应急抢修、斜巷运输方案优化等竞赛项目。赛场上,选手们各展绝活,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各项高难度挑战;赛场外,技术交流蔚然成风,形成“以赛促学、以学促干”的良性循环。
竞赛机制与职工职业发展深度绑定,对表现优异者在给予物质奖励、荣誉表彰的同时,优先推荐参加更高层级的技术比武和进修培训。电机车司机谢忠琪、维修电工班长程涛在2024年兖矿能源技术比武中脱颖而出,双双荣获“未来工匠”称号,成为工区技能人才的标杆典范。
深化创新应用,锻造工匠队伍。工区设立“党员创新工作室”,搭建技术攻关平台,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开展技术创新。攻关团队聚焦运输设备效能提升、能耗管控、安全升级等课题,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:创新单轨吊电池运输与智能充电系统,彻底解决电池防撞难题;通过动力系统锂电化改造,年节约电费数十万元;研发的架空乘人装置双重制动系统,有效防范设备失控风险。这些创新实践既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,更培养出一批懂技术、善创新的骨干人才。
同时,工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,通过举办“工匠讲堂”“技术沙龙”等活动,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薪火相传。如今,“学技术、练本领、当工匠”已在工区蔚然成风,为矿井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丰厚的人才资源。(吕海涛)